查看原文
其他

这部钢琴协奏曲体现了海顿音乐的独特美感丨聆听《D大调第十一钢琴协奏曲》

2016-10-29 张丹 西方音乐评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192lhok0y&width=500&height=375&auto=0Paul Badura-Skoda演绎海顿《D大调第十一钢琴协奏曲》(Hob.XVIII:11)

读: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主义风格的重要代表,他创作的音乐确立了欧洲古典交响乐的基础。《D大调钢琴协奏曲》是海顿创作的最为优秀、也是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本文详细分析了海顿《D大调钢琴协奏曲》的音乐艺术风格,意在探讨这部作品所体现出的音乐价值和艺术风格。海顿这首以克罗地亚起源的舞会悦耳的音调为依据创作的这首钢琴协奏曲全曲共有三个乐章:

  • 第一乐章是活泼的快板,这一乐章使用了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4/4拍,D大调。快板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明快的节奏,整个音乐按照严格的逻辑顺序向前发展,规整有力,明快的旋律仿佛流动的江河,平稳中充满着欣欣向荣的热情朝气。

  • 第二乐章是稍慢的柔版,A大调,3/4拍,奏鸣曲式;是整首协奏曲中最优美、最高贵、最迷人的一个乐章,舒缓的旋律深沉而悠长,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对比,作为宫廷乐师的海顿,充分发挥了贵族宗教式的音乐风格,将庄重与肃穆之感完美融合在第二乐章的旋律节奏中。好似少女在窗前轻柔的翩翩舞姿,时而舒展,时而跳跃,但都点到为止,含蓄委婉,优美动人。

  • 第三乐章带变奏性质的回旋曲,2/4拍,D大调。个人最喜欢这个乐章,简直是整首作品的点睛之处。活泼跳跃,清新明快,充分体现了海顿的机智幽默。不同段落之间风格的变幻自如,紧凑连贯,特别在乐章中加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元素。 一气呵成的第三乐章听完总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感觉,干净利落,旋律张弛有度,力度强弱有型,一种和谐平衡油然而生,精致至极,简直让人拍案叫绝。


海顿《D大调钢琴协奏曲》艺术风格初探

 奥地利作曲家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被世人称为“交响曲之父”,他的创作将交响曲等题材高度发展为古典主义风格范式,标志着古典主义风格的形成。在海顿一生创作的十几首钢琴协奏曲中,《D大调钢琴协奏曲》是其钢琴协奏曲音乐风格的典型代表,具有永久的魅力和不朽的艺术价值,至今被广泛流传,并成为音乐会常用曲目。其节奏轻快幽默,旋律流畅自如,充满了古典主义独特的美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335awajsh&width=500&height=375&auto=0李赫特演绎海顿《D大调第十一钢琴协奏曲》

一、《D大调钢琴协奏曲》创作的文化成因 

 “音乐创作是一种受审美经验支配的创造性劳动,是一种表达时代的精神和思想的社会实践。而作曲家的创作情绪的由来和灵感的激发都是基于对生活的感受”,即音乐创作不但受到作曲家创作想象力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其审美标准及社会审美标准的制约,由此形成作曲家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海顿于1732年出生在奥地利东部边境的罗劳小镇,从小就在音乐方面表现出才能。从他的音乐中,可以明显地看到风格上的演变过程,即晚期巴洛克风格音乐风格向古典主义音乐的过渡。海顿是古典主义时期的重要代表,他的音乐艺术风格的形成有其历史渊源和社会渊源。 

 18世纪,维也纳作为奥地利国的首都,云集了各方面的音乐家和民间艺人。他们给维也纳带来了多种文化传统及民间音乐,让这个城市像一个大熔炉,在吸收不同音乐文化的同时,也孕育了古典主义的诞生及发展。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音乐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审美观念要求音乐具备通俗易懂的民间风格,且要取悦于听众;把旋律的作用放在首位,以一条旋律线为主,讲究精美典雅、流畅明快。《D大调钢琴协奏曲》创作的依据是克罗地亚起源的舞会音调,其节奏轻盈诙谐、旋律自然流畅、格调清新淡雅,充分体现了古典主义的审美。新的美学原则和大众审美标准对海顿的创作思维影响深刻,从海顿的这部《D大调钢琴协奏曲》中,我们看到很多民间音乐的因素,感受到雅俗共赏的大众化音乐风格,它体现了海顿鲜明的音乐个性、非凡的音乐创作能力,是海顿性格力量与远见卓识的具体体现。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1867kj4ri&width=500&height=375&auto=0海顿《D大调第十一钢琴协奏曲》

二、《D大调钢琴协奏曲》的音乐分析 

1、旋律的艺术 

 旋律是音乐的基础和灵魂,是在一个声部中陈述的乐思,是一个生动的、有内容的、富有艺术性的有机体,是音乐元素中最易被听众感知的部分,是音乐形象的本质集中所在。旋律的形态往往暗示着内在的音乐性格、张力与情绪。在欧洲,巴洛克主义时期的音乐没有完整明确的主题。这一时期的音乐复调手法最为重要,到了18世纪中叶,由于受启蒙运动的影响,人们的音乐欣赏观念产生了变化,音乐强调自然、悦耳,充满感情色彩的变化,导致了这时期的音乐创作也具有了新的特点。 

 海顿创造性地对巴洛克时期的复调进行了更新。这一变化在旋律、主题的塑造中表现最为明显,音乐风格大大简化。海顿在保持华丽风格的旋律样式的同时,打破规整的分句结构,将复调以音型化形式出现。这种简化了的复调给作品增加了趣味,使音乐的表述更富人性。此外,海顿将钢琴音乐的旋律常常安排在音乐的细节处,使曲调的进行也更为流畅,线条的起伏更富有变化,如:以一条旋律线为主,主调结构整齐匀称、句读分明;主调风格简洁晶莹、玲珑剔透,更利于体现世俗化的音乐,易产生幽默感。由于深受克罗地亚民间音乐的影响,海顿十分推崇和倾心于意大利、法国音乐的明清与优雅,并精心设计出意大利模式的旋律,从而形成了他的独特的旋律艺术风格:华丽、富于想象、幽默趣味。 

 《D大调钢琴协奏曲》中的旋律,运用音阶式的进级手法,追求优美动人的气质,使旋律流畅地向前进行,带给人安静平稳的情绪,与市民及民间音调的联系更为紧密。在旋律的紧张性上适度加剧,使音乐保持张力;通过旋律线的三度跳进自然造成强烈的戏剧性效果,而且旋律更具有主题性质,孕育出丰富乐思的技巧,给予音乐更多的发展空间。由于受古典主义影响较深,海顿在《D大调钢琴协奏曲》中,充分利用民谣性的曲调、民间音乐要素的运用、对话式的乐句方式等,注意旋律的一贯性,乐句行进明朗畅快、干净利落。因此旋律音程趋向协调,追求音乐的平衡与和谐。 

2、节奏的艺术 

  节奏是音乐的律动和脉搏,是乐曲的重要基础。节奏是一种连续运动,它作为一种组织性因素,是作曲家通过精心设计用以表现乐思的手段。一部作品的性格及旋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节奏的形态。 

 律动是海顿的性格所在。海顿奏鸣曲中的节奏复杂多变,并具有恰当的律动感,这种律动感更多的是靠有机的节奏来完成,依靠音乐内在的本质。在《D大调钢琴协奏曲》中,海顿匠心独运地采用了多种节奏型,不但给人明朗富有生命力的印象,而且体现了他机智幽默的创作艺术风格。在这首作品中,当遇到复杂的节奏形态时,律动衔接特别连贯,使听者清晰地感觉到乐曲的流动和变化,并始终贯穿着音乐给人一种自然的感染。如在第二乐章中,他突破了乐曲中的正常节奏,切分节奏的强弱拍倒置,推进了情绪的发展,给音乐以紧张和不稳定的别致的节奏效果。与此同时,他又增强了节奏的力度,给旋律以更强烈的戏剧表现力。 

 在《D大调钢琴协奏曲》中,海顿喜欢使用两种形式的休止:

  • 一是在句末或乐节末采用休止,使乐曲句法清楚,既加强了语气,又深化了感情;

  • 二是有规律地采用强拍的休止,以形成动力性的、紧张的节奏效果,丰富了曲调的节奏,进而运用休止推动旋律不断向前发展,使旋律的表达充满新意,像一个可爱的少女抒发着细腻的感情,随后又表现出明朗愉快的情绪。 

3、和声的艺术 

 在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品中,器乐创作的思维方式自然地产生出一种和声与旋律互相依存、融为一体的新主调音乐风格。由于强调对比,和声活动的紧张性日益突出,并变得越来越丰富,而和声的张弛也成了音乐的中心,形成了界限分明的主题和乐段。因此,钢琴音乐风格上的演变表现在从多声部的复调对位形式转入以旋律为主的主调和声形式。 

 海顿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物,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在巴洛克晚期及洛可可时期的和声风格,加强了乐曲的收束感。而作为历史的继承者,他在以主调音乐写作为主的基础上,受到前辈们复调写作技术的潜移默化,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上使复调手法发展,基本和声语汇也得到丰富和扩大,形成对位化和声;在音乐进行上中形成对比,使音乐写作具有极大的创意性,和声语言富于动力,烘托出旋律形象的表现力和美感,成为后世作曲家和声写作的基础。 

 在《D大调钢琴协奏曲》中,海顿恪守了古典和声框架,使用了主持续音、属持续音来强调主功能或属功能的进行,使持续不断的离调在音乐的展开和连接过渡部分带来鲜明的变换,给音乐渲染出闪闪发光的效果,使简单的和声复杂化,给乐曲增添了新的色彩。 

三、《D大调钢琴协奏曲》的艺术审美特色 

   欧美音乐在18世纪中叶经历了美学思想、审美趣味的转变、作品曲式的创新等,促使了巴洛克时期逐步向古典时期过渡。古典主义的审美观讲究秩序,崇尚理性,注重旋律,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海顿的《D大调钢琴协奏曲》是以克罗地亚起源的舞会的悦耳音调为依据创作的,作品旋律美妙流畅、格调清新淡雅、节奏轻快幽默,独有的幽默、睿智与平和的音乐艺术风格,充分展现了海顿充满了古典主义独特的美感,也体现了海顿音乐所独有的美感。 


1、和谐的形式美 

 古典主义音乐追求最完美的秩序和形式,海顿的音乐则是站在理性主义的基础上,用他独有的睿智来展现美好事物的壮丽。在《D大调钢琴协奏曲》中,我们可以看到典型的古典时期的和谐与对比的形式美。理性的节制是古典时期崇尚的一种美学原则,它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和谐体现。 

 海顿注重理性,但讲究感情的抒发,他避免过多的动力性音乐造成的高度紧张,力图给人心理平衡的和谐审美体验。如在《D大调钢琴协奏曲》中,一个不协和和弦的出现会让人产生紧张感,一连串的跳进会产生情绪上的激动,同时心理会产生对协和性和弦的期待,消除原先的紧张感而获得心理的满足,增强心中的紧张度,使音乐会在紧张与松弛中产生美的旋律,从而让听者在心理上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在海顿的《D大调钢琴协奏曲》中,能明显地感觉到感情的抒发与理性的节制,始终充满了和谐美。例如:第一乐章的主题用轻快的旋律线条以弱的力度奏出,同时随着音区的渐渐走高推动情绪,紧接着连续两小节的下行模进,使刚推动起来的情绪又平静下来,接着重复主题旋律,且以强的力度奏出,然而激动并未持续,在句末运用连接性的语句使音乐很快转到副题,以一段流畅的音乐渐渐转向平静的旋律。海顿对音乐艺术更注重“张弛有度”,始终保持着自我节制的态度,这种节制的态度造就了音乐的和谐。如《D大调钢琴协奏曲》始终让音乐与情感和谐地交织在一起,以优美的旋律、悦耳的音调体现的和谐美吸引人,以真挚的情感、纯真的情怀征服听者。 


2、优美的旋律 

 从音乐审美的心理角度来看,旋律的跳进形成音乐氛围的一种不协调,使人产生心理紧张感,而正是这种紧张感满足了人的审美愉悦。海顿的音乐蕴藏着丰富的旋律天赋,他善于抓住每一个动机,使优美的旋律从他的笔下滔滔不绝地流出。他是音乐的建设者,他的音乐是幽默健康、清新典雅的,而这都得益于海顿正直、乐观、开朗的个性,对人道主义有崇高信念,对生活充满信心。《D大调钢琴协奏曲》充分表现出海顿明朗的感情和乐观的信念,这首作品的三个乐章,每一个乐章都有自己独有的音乐性格。作为一位旋律大师,海顿擅于用音乐描绘情感、烘托气氛,擅于通过不同的旋律表现自己内心坚定的信念,乐观是贯穿这首作品始终的一个重要精神因素,非常贴近古典主义的人文精神。 

  1. 《D大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典雅规范,轻盈的节奏让人一直沉浸在欢乐的情绪中,其旋律始终是华丽流畅的,随着音符的流淌,乐观的信念自然地表现出来,音乐的愉悦情绪贯穿全曲的始终。由主题动机发展变化的旋律充分肯定了主题的性格,表现出了乐观的精神,明亮的音色如同百灵鸟的歌声般悦耳,轻快的旋律不禁让人面带微笑,使人豁然开朗,给音乐带来积极的因素;

  2. 第二乐章是整首协奏曲中最高贵、优美、迷人的乐章,抒情的旋律流光溢彩,犹如潺潺小溪悠悠向前流淌,乐观的情绪在这一乐章是通过含蓄委婉、悠扬曲折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主题旋律吸收了歌剧中宣叙调的某些表现特性,模仿人讲话声调的自然起伏,其明显的大调音乐暗示了乐观的音乐精神,尽显了优雅和端庄,在深情中流淌着动人的旋律。

  3. 海顿的作品以机智幽默著称,第三乐章是该作品中最为活泼的一个乐章,可堪称该协奏曲中机智的典范。海顿具有非常神奇的想象力,以至于一个小小的动机在他手中都能大放光彩,从而带来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他的喜剧效果如同智者的思维,旋律轻松简洁,既有前后的逻辑,又有敏捷的跳跃,透过精致的句子流淌出雀跃的情绪,表现出乐观的性格。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对《D大调钢琴协奏曲》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总结出海顿在其社会和生活的影响下,有自己独有的音乐思维,其音乐中所体现的理性与节制代表了古典主义的音乐性格与灵魂。而在《D大调钢琴协奏曲》这首作品中,海顿打上了自己的烙印,使该作品具有相当高的音乐审美价值。 


本文作者张丹,原载《作家》;往期海顿:1、演奏海顿、莫扎特钢琴作品时要注意的一些基本触键原则;2、严锋谈海顿丨他给人“一种超越快乐与忧伤的不可思议的优美”,他以后音乐发展一泻千里,但“健康、天然、质朴和自我放松”却再难以寻觅;3、杂家阿城谈音乐丨音乐很主观,主观的东西不要吵丨可以忽略莫扎特,我不太喜欢,我喜欢海顿,海顿是纯音乐,没有功利性,莫扎特有功利性;4、作曲家瞿小松丨作曲不是法律丨“音乐纯净,但音乐界是名利场”丨“海顿以来音乐家一直迷失在激情里,自我太大,上帝只对寂静之声言说。” 5、海顿,海顿,我们该拿海顿怎么办?




欢迎关注以下古典音乐公众号

古典音乐放映厅


古典音乐歌单


每晚古典音乐会

每晚一张音乐CD


加入古典音乐交流群可联系微信:17098908309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公众号的推荐阅读书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